安卓手机可以微信双开吗-安卓用户换iPhone 15,体验会更好还是更差?
事情的起因,源于一篇帖子。
15系列刚刚上映不久,网上就充斥着相关内容,围绕肖磊的讨论话题也高度集中在这个方面。
然而就在国庆节前夕,当我像往常一样想对酷派的一篇“安卓用户转苹果要三思”的帖子发表看法时,我忠实的同事MC却突然跳出来用一句让我根本无法回应的话屏蔽了话题。
“比亚迪,你又没用过,又想耍赖是吧?”
至于MC是对是错,那确实是对的。
毕竟小雷是一个极其标准的安卓用户,他几乎与苹果生态相关的硬件绝缘,更不会花大价钱买一部全新的15。
不过我觉得这也没什么,这些人几乎都是双持者,两边的黑点都有足够的发言权,那么被这招封杀的云用户不就只有我一个了吗?
于是在这些不良朋友的教唆下,我交出了自己常用的小米13,换取了15的使用权。
从价格来看,这显然是一次升级,那我为何会感到心痛呢?
(图片来源:)
那么到今天,我的15天体验计划已经整整两周了。
为期两周的活动不长不短,对于新人来说,是一个可以最大程度享受到产品乐趣的时间。
俗话说情有可原,所以今天我就在这里把话说清楚,把我这两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不开心的事情都说出来,顺便也会回答一些各大论坛上安卓用户的使用体验问题,让大家以后换手机的时候有个参考。
(图片来源:雷科技)
接下来就是平时的叠铠甲: 下面的这些内容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只代表我在短时间的体验中遇到的痛点。
如果有不同意见或者有补充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事不宜迟,让我们开始吧。
“从安卓转到苹果会不会有障碍?”
基本上没有。
其实,在 15的开机过程中,苹果会引导用户下载一款名为“移至iOS”的APP。
通过该应用程序,即使是用户也可以将他们的信息、联系人、日历、照片库、应用程序和各种设置参数传输到其中。
从我的经验来看,更换手机的过程与当前的 过程没有太大区别。
(图片来源:雷科技)
但,肖雷却不得不说但。
从手机切换到上的应用程序只会为苹果提供可在上下载的应用程序列表,并不包括应用程序中的数据信息。
也就是说,给大家带来无尽痛感的微信消息记录,还是得用传统的办法来处理。
当然,即使有了这个列表,恢复该应用程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由于苹果对于各个地区应用市场的限制,只有在苹果国内市场上市的应用才能够成功迁移到这里。
什么?你对海外论文和身体健康感兴趣,并且希望在课堂上努力学习?
(图片来源:雷科技)
唯一的办法就是换地区,至少我很多必备的应用都要借同事的美国账号才能下载成功,同时大量的付费应用也让我这个从“免费侧载”安卓过来的人有些不适应。
但从根本上来说, 手机和苹果手机之间的切换现在相对简单。
“从到iOS,系统体验如何?”
不可否认,iOS系统动画确实非常流畅。
15虽然只搭载了60Hz的屏幕,但是进入、退出应用、各种滑动的系统动画都非常流畅。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不过这个系统动画的流畅度相比旗舰手机上的系统动画并没有带来什么本质的体验提升。
不仅如此,由于 60Hz 屏幕客观因素的存在,在浏览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信息流应用时,难免会察觉到屏幕的粘滞感,这并不是系统动画能够解决的问题。
当然,还存在一些比较奇怪的地方,比如需要在设置中调整相机设置:
(图片来源:雷科技)
它也不支持 必备的功能,例如分屏模式和小窗口模式。只有画中画模式才可以观看视频。
(图片来源:雷科技)
其他已经是安卓手机标配的功能就不说了,比如双开应用、应用锁、长截屏、通话录音、熄屏显示,这些功能很多人问了好多年,但苹果都没加。
那么著名的后台呢?
你知道吗,苹果的后台机制确实可以让它同时保存更多的后台应用,至少在我体验的这段时间里,大部分后台应用都没有重新加载。
(图片来源:雷科技)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苹果不会出现后台重装问题,比如很久之前的相册没什么问题,但刚打开半天的知乎就被卡住了:
但相比于我用过的几款旗舰手机来说,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苹果得一分。
“隐私功能太强大了, 无法匹敌吗?”
一半一半。
一方面,苹果对于各类个人信息的获取确实有着严格的控制安卓手机可以微信双开吗,基本上用户每次进入一个APP,都要对联网能力、信息获取能力、通知能力等方面进行控制。
受此影响,部分软件在iOS上的广告确实明显少于,而我虽然不用看到系统应用的大量推送消息,但经常使用的一些国产软件甚至没有闪屏广告。
相比较而言,我想大家对于国产旗舰的系统推送消息的水平也是比较清楚的。
(图片来源:雷科技)
但说到系统广告,其实现在的国产手机普遍都提供了一键关闭系统广告的功能,而且这方面的体验也丝毫不逊色多少。
不过目前还没有“限制重力感应”的功能。
说到百度贴吧精心设计的摇一摇广告,小米13没什么问题,但是15确实有点麻烦。
“苹果的本地化服务太差劲了吗?”
确实,它和大部分海外手机厂商一样糟糕。
就拿国庆节后的补课来说,即便电脑上设置了节假日闹钟,补课也不会算入上班时间,这也意味着提前定好的闹钟根本就不会响。
(图片来源:雷科技)
幸亏我给小米设了闹钟,所以没发生什么事。
据同事反映,其实可以通过在快捷命令中设置节假日闹钟命令来解决此问题。
我只能说它确实比的直观性稍差一些。
(图片来源:雷科技)
通话功能也是如此,很难想象当我在拨号界面试了半天却发现没有联系人搜索功能的时候,我脸上是什么样的表情。
请输入数字?请输入姓名首字母?
除非你在拨号盘中输入整个号码安卓手机可以微信双开吗,否则通话界面不会显示与该联系人相关的任何信息。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不仅如此,基于苹果对于“隐私”的顾虑,苹果的骚扰拦截、短信过滤可以说纯属摆设。
别说告诉你来电是否是推销电话,如果没有第三方的帮助,它甚至无法区分普通短信、推销短信和验证码短信。
或多或少。
“左滑返回的方法是不是很难用?”
确实很奇怪。
甚至在社交媒体上,iOS 左侧滑动返回手势有多难使用也是全网数码爱好者热议的话题。
从这些知名数码博主的肺腑之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于苹果的态度:“为它的不幸感到委屈,为它的没有斗志感到愤怒”。
对于我这个纯粹的 用户来说,这些基本上只是为了好玩。
直到我得到它的那一天,我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折磨。
简单来说,iOS 的侧滑返回好用不好用已经不再是好用不好用的问题,而是你永远不知道这个手势什么时候能用,什么时候不能用。
在普通应用中,向左滑动确实可以返回上一级界面。
虽然没有右侧滑动那么顺畅,但至少能用,只是让我怀念起当年安卓手机底部的三个大菱形按钮。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不过,在很多APP的搜索界面,并不能像平常一样使用侧滑手势返回上一级界面,只能点击屏幕左上角或者右上角的返回按钮。
当返回播放界面的时候侧滑手势是不起作用的,这时候必须要向下滑动退出播放界面,然后才能正常使用侧滑手势。
(图片来源:雷科技)
如果你全屏播放的视频内容,其他手势方式甚至可能会失效,只能向上滑动进入后台再退出。
(图片来源:雷科技)
这种体验上的割裂确实让我这个难民感受到了苹果的温暖。
要知道,在系统中,左右两侧的返回手势是全局有效的,也就是说,无论手机处于什么界面,我只需要用手指在屏幕左侧或者右侧滑动就可以返回,这从根本上来说是非常直观的。
谁能想到苹果,作为全球最优秀的品牌,回归的姿态还能如此抽象。
“与其他设备之间传输数据麻烦吗?”
真是很麻烦。
在这段短暂的体验过程中,我也同时使用了和iOS。
我只能说,每次小雷需要在两台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时候,他就觉得这两兄弟就是杀害他们父亲的凶手,他们之间永远不可能有任何瓜葛。
(图片来源:雷科技)
您知道,在 设备之间,无论如何都可以做任何事情。
结果,在PC、安卓、苹果设备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万能的张小龙,即使是同事推荐的,用起来也显得有些麻烦。
只能说有线数据传输对于苹果来说还是太先进了。
“信号和续航能力真的很差吗?”
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因为这次经历的时间刚好跨越国庆假期,所以我很自然地就带了15个一起踏上回家的旅程。
在高铁站这种信号质量非常差的地方,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无法维持稳定的4G网络,甚至存在断线的几率。
(图片来源:雷科技)
当我到达地铁或电梯等地方时,我看到其他人都在看短视频,甚至用微信发短信都变得困难。
不过Wi-Fi体验还行安卓手机可以微信双开吗-安卓用户换iPhone 15,体验会更好还是更差?,在我们办公室和我的浴室都能保证稳定的连接——至少不会出现上网故障。
只要出租屋够小,就不会有信号问题!
至于续航焦虑,确实存在,但没那么严重。
因为60Hz屏幕以及iOS的调度策略的原因,15的续航表现感觉还可以。
实际使用中,节假日外出时的体验与小米13差别不大,在连续使用数据网络、在线视频、音乐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情况下,可以坚持半天以上。
至于充电,由于我只体验了很短的时间,所以我没有像磁性无线充电器这样的东西。
我用15的第一天,回家就直接扔在了小米多线圈无线快充板上。
你能想象第二天当我看到我的手机电池没有充满电时我的表情吗?
(图片来源:)
我只能说,我见证了7.5W无线充电的价值。
换成有线充电之后,虽然最高充电速度只有20W左右,但相比之前还是有比较明显的提升。
至少现在我睡觉前插上充电器,一晚上就能充满电,到了办公室也能再充电,电量基本很难低于 50%。
当然,如果有一天我忘记睡觉前充电了……
我们只能说,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综上所述?”
或许是融合效应的作用吧,经过实际体验,虽然我没有用过苹果设备,但是也能发现它和安卓设备有相似之处。
诚然,相较于安卓,安全、省心、流畅的iOS系统以及苹果生态内的产品联动值得各国产厂商学习;但是产品本身的配置质量却很一般,部分系统功能和交互设计的缺失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不便。
即使体验过之后,我想我还是不会选择购买一台作为我的主力机。
(图片来源:雷科技)
但这次经历也让我明白:
手机市场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拼命往里冲,城里的人拼命往外冲。”永远有苹果用户想从苹果转安卓,也永远有安卓用户想从安卓转苹果。
但任何产品都有优缺点,就像有人无法忍受系统广告一样,同样也会有人无法忍受一款售价不到一万块钱,连良好的通讯质量都无法保证的手机。
不管是安卓,还是自家的鸿蒙设备,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手机,只有适合自己的手机。
从这个角度来看,双持苹果和安卓似乎、好像、应该、可能、大概、或许,确实是正确的答案?
唯一的问题是我的钱包。
文都管联院在预祝2021-2022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