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微信双开没广告-公号改版和作者体系:微信试图用一个支点撬动整个内容星球
图①
图②
近半个月,微信公众号(订阅号)开始了史上最大的改革:订阅号呈现模式改为“瀑布流”(图①),并新增了集点赞为一体的新功能、转载等功能。作者系统(图②)。
如果说2013年微信5.0版本的折叠订阅号比作投掷手榴弹,那么2018年6月20日微信iOS 6.7.0版本带来的巨大变化,即使不是氢弹,至少也是原子弹。
不管微信官方如何解释,最新的改革表明微信已经开始干预公众账号的流量分配,完全去中心化的时代已经结束。
今天的文章,我将结合微信公众号及其他内容平台的现状、困境和趋势,阐释微信公众号改版和推出作者制度的初衷:试图用一个支点撬动整个内容星球。 。
随着各大平台政策的变化,随着我个人掌握的信息数据和各种案例不断增加,我以后可能会再写一篇文章来修正我现在的观点。
内容星球正变得草率,浸水严重。
对于订阅号呈现模式改为“瀑布流”,微信官方的解释是:提高阅读效率。这个解释有两个理解方向:
首先哪个微信双开没广告,正如你所看到的,它减少了用户打开订阅账户阅读推文的步骤,将内容更直接、高效地呈现给用户;
二是让取消关注更加醒目、便捷。去粗留精,去坏留善,用户可以订阅自己真正喜欢的公众号。
第一个方向客观上会促进第二个方向:当用户看到“瀑布流”的呈现时,任何不符合其阅读偏好的推送内容都会成为一种骚扰和不便,从而促使用户取消后续。
微信此举的大背景是,用户在信息内容的化粪池里淘金越来越难。
图③
图3来自去年11月微信官方在成都发布的《2017年微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每月至少更新一次的月活跃公众账户有350万个,月活跃粉丝数达到7.97亿。
微信官方并未透露日/周活跃公众号数量。有人估计,每天更新的活跃公众账号数量不会超过100万,每周至少更新一次的活跃公众账号数量也不会超过200万。
虽然这个数字看似不是特别大,但足以在国内各大内容平台中稳居第一。
作为参考,今年1月今日头条披露的最新数据:今日头条账号总数已超过120万,平均每天发布50万条内容,创造超过48亿内容消费。 [注:120万是指账户总数,不是日活跃数或月活跃数]
微信公众号数量庞大,而且微信几年来坚持奉行“去中心化”机制——公众号获得的粉丝和流量都是自己的,公众号可以在范围内自由发布广告和做生意的法规。利用电商和内容付费来实现商业变现,让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本进入内容创业。很多人和机构也在2013年到2016年所谓的微信红利期快速赚了很多钱。
繁荣的背后,这个行业的野蛮生长,也让内容星球生态变得越来越肆意、充满水。
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
普通人理解,建立微信公众号无非就是安排人工内容创作、布局和推送,以及各种操作(数据分析、吸引和维系粉丝等)。但在现实世界中,情况并不完全如此。
有一种公众号,其内容,无论是图片、文字还是视频,全部来自于抄袭、非正常手段转发(甚至没有清理稿件)。从选题上看,往往是鸡汤、笑话、好奇、色情、暴力,也可能是谣言——可能是彻头彻尾的谣言,也可能是半真半假的谣言;在标题制作方面,他们是无言的。令人惊叹且值得点击的头条新闻。
从传播规律和人性弱点来看,这些内容自然容易产生高流量。账号组将采用比人工编辑排版更便捷的技术手段,让旗下数百个公众号轮流发送这类容易病毒化的信息。
这些账号在内容本身的投入成本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主要投入在技术和运营上,潜在收益巨大:一部分来自腾讯的薅——流量的主要收入。有一些帐户制作组同时操作数百个帐户。一个甚至上千个公众号每月可赚取数万、数十万的流量收入,高的甚至每月可赚取两三百万元;另一部分收入则来自“广告黑五类”:违法违规广告春药、面膜、“外贸终单”、“海外代购”、灰色地带的情色小说……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追踪上述公众号的内容和变现模式,建议加入几个中老年微信群,看看他们是否每天转发链接,一睹风采。
尽管微信官方屡次打击此类公众账号,但总有人在暴利的驱动下继续铤而走险,监管与反监管成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除了上面提到的最极端的模式之外,还有一些走在中间甚至走向顶端的——他们一般不接触成本极高的制作和创作,只负责分发内容(授权或干脆侵权)内容)。内容);更先进的是通过工业化流水线高效创作,保证你的所有内容都是原创的,符合移动爆料新闻传播的规则。最后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商业变现。
对你来说是蜜的东西对他来说就是砒霜。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这些内容合法合规,就很难简单地判断它们是“好”还是“坏”。然而,这种生态很容易让内容星球陷入恶性循环。
通俗地说,就是用户体验太差,用户获取优质内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越来越高。用户经常会长时间浏览公众号、微信群、朋友圈,没有任何惊喜。微信公众号以外的内容平台在内容分发上可能更高效,但内容质量只会更差(原因将在下文第二部分讨论)。
微信公众号的这种生态催生了类似既得利益的群体,极大地阻碍了那些入行较晚、经营不善的优质内容原创者的积极性。
在微信公众号原有的机制下,一个作者努力创作出好的内容,其他公众号尤其是大号哪个微信双开没广告,无论是否使用双白名单,是否支付版权费,都会转载。这对原作者不公平。利益分配不够均衡。
微信公众号的开通率越来越低,关注者越来越难增加,这与上述情况密切相关。为了消除这一困境,“瀑布流”和“信息流”是一种让内容高效呈现的思路,但这还远远不够,否则像今日头条这样的平台就会彻底淹没微信公众号。
于是,张小龙和他的同事们找到了一个支点——作者体系,并试图用它来撬动已经在品质上水合、兴趣上固化的内容星球。
微信公众号需求侧和供给侧双改革
几乎所有内容平台领导者都公开表示:我们尊重创作者,将为优质内容创作者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奖励。
现实中,除微信公众平台外,其他中心化内容分发平台自主挖掘和培育的优质内容创作者屈指可数。
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今日头条、企鹅、一点讯、大鱼、网易、新浪看点、搜狐、大风等中心化内容平台的获奖公众号,或者官方认可并公布的典型案例,我们会发现: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在公众账号上出名了。将内容分发到其他平台无非是“为世界提供水源”,备份并发布内容,希望获得引人注目的传播数据。对于这些大客户来说,补贴和奖励总比没有好。
绝大多数内容创作者在中心化内容平台的月收入不应超过5000元,单纯依靠平台补贴无法生存。
除了极少数已经登顶的账号之外,那些能够在中心化内容平台上生存得很好的创作者(一个简单粗暴的标准就是设定月收入1元以上),秘诀就在于体量——用平台上每天有足够的账号发布足够的内容,比如5篇/天、10篇/天、或者40-50篇/天。
每天 40-50 篇文章?是的,你没有看错,这就是开户组所做的。在研究了平台算法和读者喜好后,他们可以在大约5-10分钟内更新一条内容——原创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抄袭和洗钱。草稿。
由于整体作者池和整体内容池的数量级和质量较低,远远无法支撑中心化内容平台的算法分发需求。因此,长期以来,此类平台一直保持着“贪多”的内容供给。 “不求完美”的态度,甚至在某些阶段和节点(比如迫切需要带动平台APP用户注册和下载时),有意识地向低俗低俗内容倾斜,流量自然就高。这是很多平台心照不宣的“平台运营秘诀”。 ”。
这是很多人感觉“在××平台上看到的内容太低级”的重要原因。
不厌其烦地讨论中心化内容平台作者的待遇,目的是为了反思之前去中心化的微信公众平台对待作者的方式,并进一步分析其新建立的作者制度的作用。
因为公众号允许运营商在文章中自由插入微信提供的广告(包括电商和内容付费),或者公众号运营商自己收到的各种广告,这是最有想象力和潜在高回报的方式。内容变现平台让每一个理性、优质的原创作者都不可能视而不见或放弃。
对于微信官方来说,想要把微信公众平台打造成全网最丰富、质量最高的内容分发平台,需要做两件事:
A.改善需求侧的用户体验,即提高信息呈现的效率——方式有很多,比如将订阅号的呈现方式改为“瀑布流”,例如微信正在加紧其努力调试和迭代“看看”。
B、提高供给侧的供给能力,即鼓励优质内容的输出——“作者制度”是支点。最新机制下,公众号转载文章的增值收入可以归属于原作者,以及业内传言微信下一步将推出转载流量主的收入分配给原作者(有传言) 100% 都分配给了作者,我对这个比例表示怀疑,所以我暂时不说)。
这两点都将大大提高微信公众号内容池的质量和内容分发质量,并有机会创造良性循环。
一位拥有数百万粉丝并有能力创作优质内容的朋友告诉我:
这不一定是好事。支持原创作者固然好,但这样的话账号的概念和独立性就会进一步被削弱。账户将被打通,公众账户将由原来提供基础设施的大平台弱化为统一的超大型平台。账号,所有作者均已成为该超级账号的作者。
考虑到他的成就和观点,我非常同意并理解他的担忧。但这一判断是基于对微信公众平台以往和当前政策的比较,并不是当前微信公众平台与其他内容平台竞争的结论。 (微信公众平台对优质原创作者还是很友好的),并不是真正从用户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这里的用户主要是指内容消费者)。
当然,我不知道微信新的“作者制度”是否会成功,但不改革可能更致命——与其他平台的变化相比,微信公众号停滞不前哪个微信双开没广告-公号改版和作者体系:微信试图用一个支点撬动整个内容星球,日渐老化。
微信介入公众号流量分配,
完全去中心化已经结束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将订阅号改版为“瀑布流”,是因为微信官方想要获得信息流广告的空间。
在我看来,微信布局信息流广告的地方并不是在订阅号入口处,而是在“看看”、“搜索”和“朋友圈”。
至于“看一看”是否有一天会完全取代目前的订阅账号入口,我不知道。
这两天,不少公众号运营者发现并反映,在公众号后台的阅读来源分布数据图中,“其他”来源的比例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有人咨询过微信官方,目前的回复是:从微信聊天窗口搜索,以及搜狗微信专用搜索。据悉,微信官方接下来将统一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
有运营商提供截图指出,近期公众号后台的“阅读源分布”正在发生变化。有时比例来自“看看”,有时比例来自“搜搜”,两者并不相同。不同时出现。
无论阅读源是“搜一搜”还是“看看”,其实都说明了微信官方已经介入公众号流量分配——因为“搜一搜”和“看看”背后的算法和内容选择标准,都是表现取决于平台的意愿。
从理论上讲,“搜一搜”、“看看”、“作者系统”都是微信公众号内容新的流量入口。由于微信用户总数高达10亿,任何新的流量入口都可能意味着天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微信官方尚未干预订阅号折叠栏的流量分配,仍然按照订阅关系和时间线进行分配。
微信介入公众号流量分配意味着什么?会对整个公众号生态产生什么影响?我尝试简单概括、总结和推理:
A. 优质的内容创作者会变得非常受欢迎,可能会被一些大公司直接签约和收购。这里的优质内容创作者是指有能力持续创作和产出优质内容,但无意涉足公众号运营的一群作者。
B、很多大公司在内容上的成本投入相比过去会大幅增加。
C、无论转载文章流量收入是否如传言那样100%属于原作者,那些靠转载发家致富的公众号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
D、接下来应该会有一波卖号潮。如果你不想做,就赶紧卖掉。 系统也改成“瀑布流”后,粉丝退出率将进一步提升,粉丝单价很可能会降低。
E、真正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比想象中要少得多,培养起来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F、微信公众平台上将会出现更多非专业但有经验、有能力的创作者。
G、微信公众平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最好的内容创作和商业变现平台。
不管你喜欢与否,诞生近6年后,微信公众平台终于迎来了顶层设计强劲的改革,这也将带来前所未有的行业洗牌。
文都管联院在预祝2021-2022一路长虹!